题记:岁月如纸,记忆如笔,转瞬间7年过去了。从2004年开始,一笔笔资金,一次次感动,成就了紫金苏区孩子们的梦想;一封封信函,一次次问候,把贫困孩子和深福保员工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据不完全统计,捐资助学7年,深福保集团扶贫济困助学基金为苏区助学逾55万元,翻新修缮了一所希望小学,捐赠书籍文具30余箱,先后资助贫困学生50余人。现如今,深福保扶贫济困助学活动已成为固化为助学机制;深福保人多年捐资助学的善举,已经点燃山村孩子们心中的希望。
9月28日早晨,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车的挡风玻璃;风,呼啦啦地刮扫着行道树,天气预报台风即将来临。但这又能阻挡什么呢?迎着风雨,我们党群工作部一行3人赶赴苏区,带着集团党委以及全体深福保人沉甸甸的嘱托,探望助学的孩子,对助学工作展开回访与考察。
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前往紫金苏区了,自7年前跟随潘新建副总第一次走进苏区的学校,那教室里狭小的黑板,破损的长板凳,斑驳脱落的墙壁,以及一双双清纯而又明亮的大眼睛已深深地定格在我的心里。风雨中,驱车300多公里直入苏区境内,经龙窝、过青溪、穿黄布、临永光,透过层层雨雾,只见7年前那条记忆中的泥泞小路,早已修成了水泥车道,经济腾飞之风终是吹到这个革命老区,不由地,一直期待的心又多了期盼、添了希望……
苏区镇教委刘主任早已等候多时,亲切地向我们介绍助学孩子们的学习表现情况,言语里溢满了对深福保的感谢之情。从2004年起陆续资助的孩子们已茁壮成长,其中的17位已从各所小学升读苏区中学。“走,看孩子们去!”跟随李部长的步伐,我们走进了苏区中学。会议室里,孩子们鱼贯而入,安静地端坐着,个子长高了,模样变俏了,不变的是那一双双清彻如水的眼睛!山区的孩子不比城市的孩子大方活泼,面对“大李阿姨”、“小李阿姨”和“刘叔叔”的殷切询问,大多腼腆害羞,不时回之以笑声。我从孩子们中不停地寻找,努力分辨着那一张张曾经记忆犹深但又逐渐模糊的脸。“我叫许利花……”是你吗?望着眼前这位纤弱的女孩子,当年家访的情形历历在目:正值中午,我们穿着短袖衣服,而她却穿着毛线衣。跟着她驱车前往,沿着那崎岖山路,七转八拐,半小时后终到达隐藏在大山深处的一座孤零零的破烂泥房,此时才明白:因为家距学校遥远,早上6点前必须出发;因为深山气候寒冷,所以哪怕是夏天,也得穿上厚厚的毛线衣……“感谢叔叔阿姨,现在各科学习成绩都好,我会好好学习。”利花的声音清晰而自信。还有一些孩子告诉我们,现在还有感到困难的科目,有的是英语,有的是数学,“但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声音虽然不大,却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对读书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期盼。
晚上,紫金县城,街灯初上。紫金中学座落在小巷深处。那是一幢十多层高的教学楼,教室里透出的白灼灯光,在浓重的夜色里,显得那么明亮,那么宁静。望着那一扇扇窗户前匍匐课桌的身影,我知道,这里有数千学子正在翱游知识的海洋,努力攀登大学的殿堂。紫金中学是紫金县重点中学,想必进来这里得过五关、斩六将吧,而我们的4位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这所中学,这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和心血啊!
高中生活忙碌而紧张,高三年级的钟级长和孩子们告诉我们,高三已进入高考复习阶段,每周仅仅休息半天,钟丽婷、钟丽芸以优异的成绩进入重点班,钟丽婷更在1500多人的年级中位列前10名。钟佰春是个十分内敛的孩子,与每次看望他的情形相似,坐在一旁,低着头默默不语。如果不是因为他寄来的信,是无法明白他内心坚强而又感恩的一面:“我铭记着几年前,我还在读小学时,你们那及时雨的帮助。那时,因为家庭的贫困,我总是不能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按时报名。在我读五年级那年,因为我爸没有讨回工钱,开学了好几天,我却只能躲在家里暗自伤心。是你们的帮助,为我们全家减轻了负担,让我卸下沉重的心理负荷。我不感到自卑,不再理会他人冷眼。而是充满了自尊自信去学习,去生活……你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我们的关心帮助,我会铭记于心。无论我将来是出人头地的大角色,还是默默无闻的小角色,我都要继承你们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佰春告诉我们,尽管他成绩居中,仍然不懈努力,课余还在补习英语和数学。短短时间的会面,我们已然明白,眼前这几个孩子,自是“无须扬鞭自奋蹄”,稍稍提醒一下的是劳逸结合、增加运动,保持良好的精神与健康状态。
新学年开学后,有9名原来接受助学的孩子或初中毕业、或转读苏区镇外初中、或从苏区中学辍学外出打工。听到这些,深感遗憾,心口更是莫名的隐隐作痛。根据集团关于每年资助苏区30名孩子的制度要求,这一次回访苏区,还要考察与甄选另外9名孩子作为助学对象。
29日清晨,乌云密布,沿着蜿蜒的山间小道,我们开始对9所学校推荐的10名助学孩子逐一进行校访和家访。在苏区镇教办和小北小学老师的指引下,我们走进女生钟丽娣的家。尽管是上午,但是室内很昏暗,点着灯,光线依然微弱。那是一座土砖搭起的房子,室内很潮湿,墙壁有雨水渗漏、冲刷过的痕迹,屋顶是陈年的泛黑色的梁木,室内厅堂唯一的装饰是一张毛主席的画像。丽娣的父亲高兴地给我们倒茶,他那微驼的身躯、刻满皱纹的脸以及两鬓斑白的头发,显示着与他年龄不符的沧桑。家里只有父女俩,父亲常年体弱多病,靠在村里打零工以及务农赚取微薄的生活费。刚开始听说丽娣的母亲已离开,还以为不幸早逝,但一旁的老师随后悄悄地告诉我们:因为贫穷,丽娣的母亲在刚生下她不久就抛夫弃女而去,一直未再回来。究竟要多大的困难及贫穷才会让一位母亲忍心抛下孩子远走他乡?要下多大的狠心才能割舍血肉之情?想必当初她母亲也是痛苦万分的吧?!
路虽崎岖却也不远,过不了多久便到了赤溪希望小学,呈现在眼前的是两幢两层高的建筑。一场阵雨刚洗刷了大地,未铺设水泥的操场形成一个个坑洼,鞋子走过沾上了一层厚厚的泥巴。学校刚下课,孩子们兴高采烈的玩耍着,笑靥如花般绽放。看到我们,他们都无一例外地睁大眼睛,紧张、兴奋而好奇。走过一间间教室,泛黄断裂的桌椅,破损的门窗,墙角清晰可见的蜘蛛网,无一不诉说着这间学校的历史。在走访苏区的7年间,苏区的小学大多都已得到资助,或翻新、或修缉,但在这里,这苍白而又破损的一幕却又像回到了从前,不曾改变。而正是这所小学,培养了目前就读紫金高三的钟丽芸和获得全国英语比赛奖项的妹妹钟丽容,她们先祖的鲜血洒在了当年苏维埃的土地上。从龙上小学出来,绕过几条弯曲小道,经过一片翠绿的竹林,再下一个坑坑洼洼的陡坡,就是许娇容的家。娇容自小被父母抛弃,与养父相依为命,养父因身体残疾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活。屋内一贫如洗,墙上贴满大大小小的奖状,洋溢着孩子学习用功的喜悦和骄傲。临走的时候,娇容发现她家的狗正偷吃砧板的肉而大叫养父“阿叔”,转眼望去,原来仅仅是几块油腻腻的肥猪肉,竟寻不到一丁点瘦肉的痕迹。这可是我们城里人看都不看一眼的肥肉啊!默默地看着这个孩子,我心里有股说不出的痛楚。
站在深福保锡山希望小学的操场上,望着干净的门窗、崭新的桌椅、焕然一新的两层新教学楼,不禁感慨万分:这所学校以前连堵围墙也没有,学校建在山坡上,内外一片泥泞,没有窗户,年久失修,伫立在风雨中摇摇欲坠。集团党委去年号召深福保全体员工捐款25万多元,并从集团扶贫济困助学基金筹集部分资金合计约40万元重新修缉校舍校园,大大改善了孩子们的学习环境。聆听着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我们悄悄地来到一年级教室外,看着课室里那一律把小手整齐地叠放在小课桌上、全神贯注地望着黑板的孩子们和他们那可爱的小脸,心莫名的激动,这场面在记忆深处何曾相识。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家访这10个孩子的过程中,单亲、丧母、残疾、重病、贫困……这些字眼一次又一次地不停重复。不忍倾听,但却不得不面对。毕竟,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地发生在孩子们的身上。然而,当你看到站在一墙奖状前的张丽君、钟展乐、钟豪生、钟远洋,看到红领巾系在胸前的黄英姿,看到以“胜利”手势拍照的钟丽娣,你会那么地疼爱他们——为他们的质朴、坚强,为他们眼睛闪烁的希望。
这个世界参差多态。我们时时会为药家鑫、郭美美事件这样的新闻而感到心寒,时时会为老人跌倒路边却无人伸手相助这样的案例觉出人情的冷漠。然而对于这个社会,深福保集团党委带领我们深福保人多年来对山区孩子们施以扶贫助学,彰显了深福保的人文关怀以及社会责任。几年来,作为这项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能一直跟踪督办此事,能亲眼目睹每一位孩子的健康成长,并把深福保人捐赠的款项每一分每一毫落到实处,我们深感庆幸而又欣慰。
下午1时许,从赤溪出来,踏上了返深的路途。此时,狂风卷挟着暴雨,在盘旋的山路上横扫。我们的车小心前行,每人的心踏实而快乐: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但愿孩子们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深福保集团 李慧华)